如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》第二自然段写了肖邦告别老师和同学,告别自己的祖国,告别华沙城。综观全段,肖邦只言未发。老师埃斯内尔紧握他的手深情嘱托时,他感动地点了点头;埃斯内尔送他祖国的泥土时,他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;出发前,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,然后疾驰而去。他真的没有话说吗?不!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,千语万言不知如何表达,他在强忍悲愤,他在强抑激动!这些,文章没有表述出来,学生能体会到吗?如果教师不去有意引领,很多学生可能就不会去进一步探究。这正如国画中的留白,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补充,还原人物的心声。教学中,笔者播放《即使你远在他乡》的背景音乐,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即将离开祖国的肖邦,和笔者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。然后笔者追问,当你回首望远处的华沙城时,你真的没有话说吗?其实你的心中在默默地说—— 生1:“老师请你放心,我绝对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的。” 生2:“我带着悲愤而去,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。虽然我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祖国,但我永远爱你,我会用我的音乐来战斗。” 生3:“沙皇,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!祖国,我会为你而奋斗的!” …… 从学生的回答中,笔者感受到学生渐渐读懂了人物的内心,较好地诠释了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和不舍。这样的补白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,激情达义,在内容叙述的基础上感悟深化,学生在移情体验中丰富了情感的体验。 二、在矛盾冲突处的“补白”,增强思辨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矛盾冲突点,却往往和文本的主旨密切相关。文本的矛盾解读需要我们在复杂多样中寻找关联,在矛盾对立中寻找相通相融。而这些“矛盾”,通常能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认知意义上的冲突和情感上的碰撞,促使学生潜心体会文本。恰当利用文本的矛盾冲突处进行“补白”,能激发学生品读文本的积极性,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。 如教学《天游峰的扫路人》时,学生不能深入地感悟天游峰扫路老人的乐观、豁达的性格以及奋斗不息的精神。为了帮助学生疏通这个难点,笔者紧扣“扫天游峰的石梯累不累”这个认知意义上的冲突,请学生再次走进文本,让他们在“你来我往”的自由讨论中进行补白。 生:扫路人的工作是很累的,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,工作量挺大。 生:游客轻装攀爬石梯都气喘吁吁、大汗淋漓,甚至望而却步、半途而废,拿着竹扫帚扫石级又怎能不累呢? 生:现在游客十分多,导致天游峰的垃圾增多,加重了扫路人的负担。 师:是呀,山峰如此险峻,石梯如此陡峭,石级如此之多,工作量如此之大,这扫路人的活岂能不累呢?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? 生:老人热爱大自然,热爱武夷山,所以劳动虽苦却心情快乐。 生:老人乐观、开朗,把“苦”当成了“乐”。 生:因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热爱,十分尽职,所以不觉得累。 利用文本“矛盾”,学生像小辩手一样据理力争,思维的独立性、自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。学生侃侃而谈,畅所欲言。从身体的“疲累”到精神的愉快,在认知、情感的冲突下,开朗、乐观、豁达的扫路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。 又如《船长》一课中“诺曼底”号遇险后,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:“……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!”“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,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。”“60”和“61”这两个数字是作者运用的对比方法。而在学生的意识中同样容易形成一种矛盾冲突,笔者以此为契机,进行补白,引导学生与学生、学生与文本、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,学生很快领会船长考虑的是60人的安全,唯独没有想到自己,这“1”人之差的矛盾,更突出了船长舍己救人、忘我的崇高品质。 学生探究、思考的过程,就是思辨的过程。借助课文的矛盾冲突,在有效的课堂讨论中进行“补白”,化解了学习的难点,活跃了学习氛围,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增强,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。 三、在结尾延伸处的“补白”,激发想象能力 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,不少文章的结尾处都仍有无限悬念。这种艺术上的留白正是作者的匠心之所在,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,从而使作品产生一种意犹未尽、回味悠长的阅读效果。而我们的教学正可利用这种留白,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,让学生进行个性的“补白”,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。 如《爱之链》结尾处:“她轻轻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,喃喃地说: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亲爱的,乔依……”这句话显然是一处意犹未尽的“留白”,笔者让学生联系上文,展开想象,思考女店主可能会对丈夫说什么。乔依的惊讶、感动、感触在学生们的补白中延续着精彩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 生1:亲爱的乔依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今天有一位好心人给了我们一些钱。我们有了这些钱可以继续做我们想做的事,相信我们会渡过难关的,我们也会把爱继续传递下去。 生2:乔依,我今天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妇人,她给了我一笔钱,你今天找工作顺利吗?有好心人的帮助,你一定会重新找到工作的,我们的孩子也会顺利出生,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的。 生3:乔依,我相信我们现在的困境很快就会过去,因为人间有真情,今天,我就得到了一位老妇人的帮助,让我们一起努力吧!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。 …… 再如学习了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》一课后,笔者让学生续写《再见小红马》;学习了《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》之后,笔者让学生续写《40年后的相见》,等等。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“补白”形式。学生在续写中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。 爱因斯坦说: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,并且是知识的源泉。”结尾的“补白”延伸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文字再创造的想象空间,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发展,使学生下笔有话可说,想象有物可托,从读懂到写作有很好的过渡,做到水到渠成。 课堂教学中巧妙“补白”,能够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,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,生成智慧的言语丰富文本,是和学生共同对课文进行的“二次创作”。巧妙“补白”,能让学生喷发出想象的无限潜能,实现以情生情,以思引思的课堂教学境界。让孩子们感受读书所带来的快乐,享受阅读文章所带来的乐趣,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。 参考文献: [1]朱静.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[D].济南: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,2013. [2]吴淑珍.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探讨[J].教育评论,2000(3). |